新吾爱文学网 > 玄幻小说 >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> 第五百四十四章 两个老规矩(1/4)

第五百四十四章 两个老规矩(1/4)

上一章一名隐士的前半生章节列表下一页
有声小说,新吾爱文学网在线收听!
“前天法露师传话来说,你们中有些人,要参加打七的,要我多给你们讲点基本常识。我看,你们中有聪明人,整天这原则那理论,搞得不亦乐乎,还有讲定境讲空性的。都是盲人摸象,自说自话。别说盲人摸象了,象都没见到过,更没摸到过,怎么可以,相当于在打七前,给我们做准备动作。这种最基础的准备动作,往往最为重要。比如在部队训练,讲进攻队形,先得学会爬,学好匍匐前进。保存自己,才谈得上消灭敌人。

“我要讲的第一条,就是少说话,甚至不说话。你们到过许多庙子,进殿前,门边贴了纸条,叫止语。这是最基本的要求。不仅是进庙修行的时候,就是平时生活的进修,也要少说话。这一点,大家不要以为容易做到,越年轻的越做不到。年纪大的好像能够做到,其实也不是,就是精力不够了,说不了那多话,心里还是想说的。”

按佛教原理,只要心里还想着这事,就意味着戒不完整。

“有人想问了,为什么要少说话呢?我今天把这事的原因给大家讲一下,大家就明白了。第一条原因是:真正做到“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”,使自己能尽最大的尽力修睦十善业,积聚往生的福德资粮。同时能够避免辛劳修积来的一点福报从说话之中散失掉,也可防止因口过而招来的麻烦和灾害,在较大的水平上断绝了菩提道上的业因业缘。”

大概的意思是减少障碍,避免麻烦的意思。因为在人群中,总是相互影响的,减少这种影响,是保持清静的基础。

“第二个原因是,能够避免犯破六和敬,破坏正法道场的重罪。谚语有谓人平不语,程度不流,易经上也说吉人寡语。凡夫喜欢杂心闲话,其实是因为心坎里贪嗔痴慢的烦恼习气太重,不说话就好受,总要找话题来消遣消遣,太喜欢说话的人确切是心不在道。而且可以阐明他简直还没有觉醒,还没有真正生起了离生逝世出三界之心。”

假如是真正的修道人,心里常存愧疚,必定会爱护时间,把精神用在听经、讲经、看、念佛、拜佛。

“凡夫说出来的话既然是由烦恼习气所引发,就未免对他人的害处远弘远于利益,而且又缺少真挚恭敬心。言谈当中不知不觉就会误导人、损害人,于是由许多的小磨擦而演化成大磨擦,终于破坏了彼此之间的协调,于是就在犯了破六和敬的罪过,而自己往往还不知不觉。既然破了六和敬,当然也损坏了处死道场,干扰了他人的正常修学,制作了恶劣的修学氛围,这个罪过当然不轻。”

人群中有矛盾,大多是由言语引发的。况且,语言是内心的表达,内心没干净,好话也就不纯粹了。你以为的好话,或许对另外的人来说,就是坏话。

“第三个原因是,能够提升自己的忍辱工夫。凡夫烦恼习气很重,碰到不满意如意的事件就会发怨言,看人不悦目就想去纠君子、批评人。譬如见人谈话太大声,就想去禁止他,见人关门动作粗暴,发出宏大的声音,又想去改正他,见人小便后不冲水,就想去批驳他。止语就可以避免这些错误,逼着自己样样都要忍受,战胜自己的烦恼习气,缓缓地就会做到不见别人过,只见自己过,逐步就会理解境缘无好丑,好丑在人心,心徐徐不再被外境所转了。”

别人赞扬你,你骄傲自满,别人批评你,你怨恨愤怒,这都是烦恼。而佛教的根本目的,是要超脱出烦恼。

“我要说的第四个原因是,可以晋升自己的诚敬心,能够得到佛菩萨更大的加持。诚敬心多一分则多消一分罪,多增一分福慧,多得佛菩萨的一分加持。止语是佛菩萨之所欢乐,是依教奉行的表示,比起不修止语,对佛法、对护法、对众生、对道业的诚敬心是大大地提升了很多。”

近代有季羡林先生说:“真话不全说,假话全不说。”如果做到这一点,恐怕话就少多了。更不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章一名隐士的前半生章节列表下一页